随着 2025 年世界女排联赛分站赛落幕,中国女排副攻位置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三位 00 后小将王奥芊、陈厚羽、万梓玥以截然不同的技术特点掀起 "青春风暴",在与老将王媛媛的较量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成长速度。这股由天赋与力量交织的新势力,正重新定义中国女排副攻线的未来格局。
一、天赋型选手王奥芊:进攻端的 "手术刀"
身高 1.92 米的王奥芊堪称技术全面的天才型选手。在美国站对阵德国队的比赛中,她替补登场贡献 7 分,其中 7 次扣球 4 次命中,成功率高达 57%,尤其在第三局关键分阶段连续命中背飞和近体快,直接扭转战局。这种 "小快灵" 的打法与她 0.3 秒的瞬间爆发力密不可分 —— 她的起跳初速度达 3.2 米 / 秒,比成年队平均水平高 15%,使得她在二传传球节奏稍慢时仍能通过腰腹力量调整击球点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她的拦网进步:首站面对土耳其队时 12 次拦网仅 1 次撑起,到美国站对阵意大利队时并拦成功率已提升至 60%,单场完成 9 次有效撑起,直接破坏对手强攻节奏。这种蜕变源于她每日额外加练的 "移动预判" 训练 —— 教练组通过 VR 模拟欧美强队的进攻线路,帮助她将横移速度从首站的 1.9 秒(6 米往返)缩短至 1.8 秒,达到国际一流副攻水平。
拥有 38 厘米臂膀维度和 65 厘米大腿围的陈厚羽,展现出远超年龄的力量优势。北京站对阵巴西队时,她单场贡献 4.2 分,其中拦网得分 1.8 次,成功率高达 56%,面对加比的超手进攻仍能通过 "双人并拦" 将球撑起。这种身体素质优势在与荷乐鱼官方兰队的比赛中尤为明显:她以 3.15 米的助跑摸高,成功封堵了身高 2.03 米的布依吉斯的扣杀,直接导致对手进攻效率下降 28%。
不过她的进攻端仍需打磨。尽管拥有 92 公里 / 小时的扣球时速,但受限于二传与副攻的配合默契度,她的扣球成功率仅 52%,低于国际一流副攻的 58% 平均水平。教练组正针对性地加强她与二传张籽萱的快攻节奏训练 —— 从首站 12% 的配合失误率到美国站降至 8%,这种进步肉眼可见。
三、全能型选手万梓玥:未来的 "战术核心"
身高 1.96 米的万梓玥被视作大副攻的最佳人选。香港站对阵法国队时,她替补登场完成 6 扣 6 中的完美表现,尤其在第二局球队 14-16 落后时,她的背飞扣杀直接帮助球队反超比分。这种战术价值源于她与二传张籽萱的特殊默契 —— 两人曾在 U17 国家队搭档两年,张籽萱的传球弧度和节奏完美适配万梓玥的 "背飞三步助跑" 习惯。

在防守端,她的横移速度(6 米往返 1.75 秒)和反应时间(双人并拦 0.5 秒)均达到世界顶级水平。美国站对阵美国队时,她单场完成 14 次拦网,撑起率高达 48%,有效减轻了后排防守压力。不过她的稳定性仍需提升:北京站对阵波兰队时,她在第三局被换下前出现 3 次拦网失误,暴露出关键时刻的心理波动。
四、副攻线的 "成长阵痛" 与未来展望
尽管三位小将表现亮眼,但中国女排副攻线仍存在明显短板。世联赛数据显示,中国队副攻战术占比仅 18%,远低于美国、意大利等队的 30%,背飞成功率 40% 也不及巴西队的 65%。这种差距既源于二传与副攻的磨合不足(张籽萱与陈厚羽的配合失误率仍有 8%),也与战术体系的保守有关 —— 目前三位副攻仍以 3 号位快球为主,2 号位背飞和后攻的开发严重不足。
不过教练组已开始针对性调整。在美国站对阵加拿大队的比赛中,赵勇教练尝试让王奥芊打 2 号位背飞,尽管首次尝试成功率仅 30%,但这种战术创新为未来埋下伏笔。更令人期待的是年轻球员的潜力空间:王奥芊的身后球成功率目前仅 30%,万梓玥的发球威力尚未完全释放(美国站发球得分率仅 5%),这些技术环节的突破将彻底改变副攻线的战术价值。
结语:一场关乎未来的 "马拉松"
当前的副攻竞争已不是简单的 "新老交替",而是战术体系的全面升级。王奥芊的技术细腻、陈厚羽的力量压制、万梓玥的战术价值,共同构成中国女排副攻线的 "三叉戟"。正如赵勇教练在赛后采访中所说:"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功能的副攻,而是能在拦网、进攻、串联环节形成闭环的战术核心。" 随着世联赛总决赛的临近,这三位小将能否在与意大利、土耳其等强队的较量中持续突破,将直接决定中国女排在巴黎周期的战术高度。这场由天赋与汗水交织的竞争,注定成为中国女排重建辉煌的关键战役。